诸葛亮“事必躬亲”,真的是因为嫉贤妒能吗?中国老师英语差

作者: 小孙 Thu Dec 07 07:29:56 SGT 2023
阅读(135)
之前诸葛亮,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,有朋友留言认为诸葛亮名副其实,值得推崇。但也有朋友让我讲讲诸葛亮入蜀后的一些事,我明白潜台词,无外乎想表达诸葛亮严苛峻罚,不能容人的一面,本期我们就再聊聊诸葛亮的令一面,以及应该如何历史人物。据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记载,刘备入蜀后,“军用不足,备甚忧之”,就是说刘备虽然得了益州,但是战后穷得没有军费,最后怎么办呢?听了刘巴和诸葛亮等人的建议,采用了两种手段筹钱。第一是铸造“直百钱”,就是增发新货币,一枚相当于过去一百枚;第二条是官府接管市场,控制物价,很快蜀国国库就充盈了。虽然没有讲两个措施后,国库为何充盈,但手段我们都懂,一手发钱,一手制市场,无外乎就是通过调控,把蜀汉民众的钱,收归蜀汉而已。据记载,用了这两招,大约从百姓手中,充盈了30倍国库。那有朋友就会问了,刘备这么做,不会造成民众反弹吗?如何保证这些手段顺利落实呢?当然有办法,在同一年,刘备授意诸葛亮、法正、刘巴、李严、伊籍五人共造“蜀科”,什么是“蜀科”?就是一个专门针对益州百姓的律法,核心宗旨,是用律法来保障政策的落地。因此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中才多了一段关于诸葛亮的点评,“亮刑法峻急,刻剥百姓,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”。也就是说益州从百姓到士族,都心怀怨言。在制定律法时,法正还不解的去找过诸葛亮,诸葛亮的回复已经很清楚了。他说刘璋统治益州的手段,是和士族豪强合作,共享权力和利益,结果双方之间没有“君臣之道”,这才导致刘璋失败。那与其如此,把利益拿出来去笼络士族,还不如用严苛法度,来威胁他们服从,他们就知道什么是君上的恩典了。也就是说啊,益州士族豪强和百姓之前过得太舒服了,要把政策变一变。这也是我上一期所讲,刘备入益州后,其实从统治层面来看,跟曹魏集团对比,并无本质上的差异,都是通过打压士族豪强,并且直接把手,伸到百姓身上,获取更多的资源整合能力,以面对外部的战争。而且这份高压统治,还因人而异,毕竟不能把所有人都树立成对手。比如诸葛亮对法正和彭羕的态度。法正和彭羕,都是刘备入汉中的重要功臣,拿下汉中后,两个人也都开始居功自满,放浪形骸,就被告发到诸葛亮面前。对于法正,诸葛亮的评价是“如何禁止法正,使不得行其意邪”,也就是说法正劳苦功高,为什么不能让他随心所欲呢。但对彭羕,诸葛亮却对刘备说“心大志广,难可保安”,最终彭羕被杀。同样立功为何态度不同,很多人是说诸葛亮心眼小,容不下有才能的彭羕。其实最大的原因,是法正来自雍州,是客居者,而彭羕出自益州,是当地豪强。纵容法正无伤大局,还能拉拢外来势力,纵容彭羕他就有可能成为益州,本土士族豪强的代言人,刘璋已经吃过亏了,刘备诸葛亮是不可能纵容本土豪强的。所以归根结底,不要影响到蜀汉对益州的统治,更不要和官方抢夺资源。那有朋友会问,如果是这样,为什么百姓对诸葛亮,还是爱戴拥护呢?包括我自己,也不会因为这件事就贬低诸葛亮。《三国志》中其实写明了,诸葛亮开诚心,布公道,刑政虽峻而无怨者。说的就是诸葛亮自己家中无财,吃穿和百姓一样,在百姓心中满足了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的心态,直白讲同样的严苛手段,诸葛亮并没有用于自我享乐,他是为整个蜀汉的运营而服务,而不是为了自己。从诸葛亮死后,刘禅开始大兴土木,人们对诸葛丞相的怀念就能看懂了。所以做个总结,为什么同一个诸葛亮会有这么多不同看法?老朋友都清楚,我一般不愿意把历史人物,只做一面性的定论,毕竟在不同情况下,每个人的角色是变化的,视角不同,看到的结果自然不同,包括不同史书的评价,都很难确保一致。就像我今天讲这些,有推翻诸葛亮对蜀汉的忠义和“鞠躬尽瘁”吗,并没有。但如果是作为一个当年的益州人,没准从刘备到诸葛亮,都比不过,我们眼中看起来软弱的刘璋。因此看历史,我们不是去做仁义道德的审判,努力看懂每一个决策,对自我产生一些思考,可能才是更有用的。诸葛亮“事必躬亲”,真的是因为嫉贤妒能吗?中国老师英语差